益年养老快讯:老小孩遇到熊孩子,同行谋同利

2017-09-11 10:28:08 admin 815

一帮老小孩遭遇一群熊孩子,画面可以想象吗?


1-1-2.jpg


阳光穿透北京茶儿胡同8号院一棵高大的白蜡树,照到青灰色砖块建造的古朴院落内。孩子们沿着青砖铺就的迷你楼梯爬到“楼顶”,伸手就能触及到白蜡树的树叶和枝干,相互追逐,玩耍嬉戏,传来阵阵欢声笑语。而老人们则悠闲地坐在浓郁的树荫下,或下棋,或海阔天空,或窃窃私语,或喜笑颜开的看着玩耍的孩子。

在这个占地面积仅220平方米的“微杂院”项目里,建筑师张轲与其领导的标准营造团队设计了一个老人和“熊孩子”共同生活的集成空间。除了迷你楼梯,原有建筑的坡屋顶下,建筑师用胶合板建造了一间9平方米的儿童图书室和阅览室,并将另外一些改建部分重新设计成舞蹈教室和小展厅等功能空间,既丰富了老人和儿童的胡同生活,也增进了邻里之间的互动往来。

在北京市朝阳区双井“恭和苑”内,“幼儿园+养老院”的“一老一小”模式也在进行中。一个个“小天使”走进恭和苑,小朋友与老人们一起吃饭、游戏、唱歌。丰盈了老人们的精神世界,为老人们寂寥的晚年带来了新的乐趣,让老人们在“重返社会”中体现出独特的价值。


1-1-3.jpg


江苏南京市“锁金村第一幼儿园”亦进行了“幼”、“养”结合的探索,利用园内闲置的一栋楼,办起了养老院。如今,经过10年的努力,双方相处其乐融融,老年公寓床位稳步增多,幼儿园人数也逐年上升。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了老人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敬老、孝顺的好品格。

上海市普陀区望年荟探索“老少融合”养老新模式,除了传统的养老床位外,还开设了公益房,增加了专供年轻人入住的“公益床位”,吸引年轻人参与养老事业,鼓励其为老服务,增强敬老、爱老、助老之风,同时也为年轻人减轻了房租压力。有了年轻人的陪伴,老人不再感到寂寞和孤独。

北京凤凰岭自然风景区山脚下的爱丽斯养老公寓将学龄前儿童艺术学校和养老公寓开办在一起,进行“老少同乐”养老模式的探索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还住着很多“非孤老人”,因为子女不方便在身边照顾,独自在家感到寂寞也投奔与此。而在爱丽斯养老公寓里,老人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志同道合的人群,谋求精神陪伴,精神互补,享受“老少同乐”模式下的特殊体验。

北京大兴区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则是采取公建民营模式,其突出特点就是将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光荣院集纳在一起,首创了老人与儿童融合的福利抚养方式。

四世同堂,幸福美满,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天伦之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词句,就是在描述老少相伴的幸福生活。近年来,国内逐步兴起的“老少融合”养老新模式,就是对“积极老龄化”的生动创新,是中华美德新诠释。


1-1-4.jpg


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类,他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归属关系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类。

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自身的经历和阅历的独特性,决定了他们具有特殊的精神需求。而把养老院和幼儿园开在一起,是老人、孩子及年轻人、养老院三方都有益处的模式。

对于老人而言,老少互动让老人重新发现并肯定了自我价值,他们在跟孩子接触中也获得了更多乐趣和欢笑;老人教孩子唱歌、给孩子讲故事,小孩可以陪老人玩,活泼的孩子会激发老人内心柔软的地方,孩子也能学会跟老人相处,两个群体在一起各自找到不同的乐趣和兴奋点。

行动方便的老人会自觉承担起孩子们的部分照顾和辅导责任,老人在此过程中也获得了目标感,并提升了自我认可。

而那些有痴呆症倾向的老人,在与孩子们的互动中也能够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甚至展现出延缓痴呆症发展的效果。

在传统的养老院,老人一般都由护工护理,更有甚者是由五六十岁的老人照顾七八十岁的老人,除了基本的生活护理外,其他领域涉及甚微,整个院区难免暮气沉沉,缺乏活力。

而在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志愿者队伍“以租养老”形式入住养老院后,为养老机构老人提供部分服务,不仅可以为老人服务增添很多不同元素,而且不同的志愿者会发挥自己不同的擅长领域,包括医疗卫生、政治法律,甚至唱歌跳舞外出旅游等方面,完善和丰富养老机构活动,不断满足老年人社交、尊重和自身价值实现等多层次的精神生活需求。

越来越多的事例证明,养老院里的老人并不缺乏硬件的改善,而是缺少精神上的慰藉。“老少同乐”养老模式正是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精神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尝试,充满商机。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此种模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但若在国内大面积试水,也还要三思而后行。


  “老少同乐”模式受欢迎,但推广不易


55岁的高德明,既是幼儿园园长,也是养老院院长。“照顾老人和孩子,是世上最难的两样事。”说起这种“幼”、“养”结合的模式,他感慨良多。

养老院的老人普遍存在空虚寂寞的问题,和孩子共处,有益老人的身心健康,早在2003年的时候,他就想尝试在园内引进养老院。创办之初,就有家长因各种理由来退园,有家长担心一些老人有传染病,不敢让孩子与老人距离太近。甚至有专家从行为心理学角度评估称老人和孩子距离太近,会不利于孩子成长。

 为了打消家长的疑虑,他们将工作团队分成两个大组,分别负责管理老人和小孩,还要求入住的老人基本能自理,最好是知识分子。

他启用两套班子分管幼儿园和养老院,饮食、卫生互不关联,且不收留有传染病或精神病老人;在园内安装多个摄像头,家长可随时调看录像,并在二楼铺设细网——防止老人吐痰或扔东西。记者随机采访6名幼儿园家长,他们均对幼儿园表示放心。


1-1-1.jpg


“通过好几年的运行,双方相处得很融洽,家长们也发现,孩子回家后,开始变得讲礼貌了。如今15年过去了,双赢中,老年公寓床位稳步增多,幼儿园人数也逐年上升。还有上百名孩子和老人等着排队入住。至今,童心苑仍是武汉市内唯一拥有政府认证的老幼双托园。

“关键是观念和安全问题,像孩子不小心撞到老人、老人去世对孩子的冲击等等,都制约了这种‘老少同乐’模式的推进和发展。”不过,民政局一位负责人认为,养老院办在幼儿园附近,可以形成“祖孙乐”的小天地,对老对小都有好处。在保证双方健康和安全的前提下,这样的模式今后会逐步推广。

多年从事社会保障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丁建定认为,衡量一个养老机构好坏的标准并不仅是硬件如何高档,而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幸福有爱的环境。

经过多年实践和观察,高德明得出结论说,和老人共处有利于培育孩子从小敬老的品质,这是老幼同养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下一步,童心苑还将增加老人和孩子交流机会,利用老人资源开展园本教学。


 那么,这种模式可否推广?


“至少目前看来,童心苑模式难以复制。”武昌区民政局社会事务科负责人认为,童心苑上下两层楼加上旁边小院,老人和孩子既有交流又各不相扰,空间环境优势很重要。

丁建定6年前就跟踪研究童心苑。他称童心苑极具启发意义,但借鉴其经验需满足很多前提条件。在他看来,首先老人的平均年龄不能太大;其次需要幼儿家长支持。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