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下大力气解决4000万失能老人照护短板

2017-08-17 10:53:57 admin 736

刘延东日前在《求是》发表署名文章《深化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 奋力开创健康中国建设新局面》。


4-1.jpg


文章指出:“亟须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体育指导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环境治理等“大健康”相关领域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要多措并举把更多的人才技术引向基层、财力物力投向基层、优惠政策倾斜基层,促进基层“软件”和“硬件”“双提升”,卫生工作重心和优质医疗资源“双下沉”。”

“实施“互联网+健康行动”,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勾画了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重要里程碑,对于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基本思路和要求是: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大健康”发展理念,坚持卫生与健康事业公益性,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2030年将达3.7亿,2050年将达4.87亿,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赡养问题,而且带来医疗、照护、精神生活等方面的健康问题。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5亿,糖尿病患者超过9700万,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85%左右,成为危及人民健康的第一“杀手”。

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加快转变卫生与健康发展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到“以健康为中心”,突出预防为主,坚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积极创造良好的生态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





加快解决4000万失能老人照护问题 


目前,我国仍有8500多万残疾人、近4000万失能老人,5500多万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占到不小比重。这些都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短板”,要下更大力气,加快推进基础性、关键性改革,把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的底线织密织牢,努力使社会公平与发展的阳光普照每一个人。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原则。



老年慢性病防控形势严峻,家庭医生优先覆盖、健康管理是核心


人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点,健康影响因素众多。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健康公式显示,100%健康等于60%生活方式、17%环境、15%遗传和8%卫生服务。建设健康中国,既要靠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要靠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要针对全人群、围绕全生命周期,加大干预力度,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融入百姓生活。


慢性病防控形势非常严峻,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坚决管控好高血压、糖尿病、重症精神障碍等重大疾病,努力让广大群众远离疾病,健康幸福地生活。 


timg.jpg


相关内容,请参阅如下文章(点击阅读)国家连发五配套政策 促老年慢性病管理成市场热点,雷军等跨界新玩法


要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强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健康指导和综合干预。重视维护好残疾人的健康,完善康复服务体系,加大低收入残疾人医疗和康复的救助力度,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全覆盖。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精准到户、到人、到病,多做雪中送炭工作,决不能让群众因为健康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掉队。这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新秩序。建立中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目的是保基本,关键要强基层,保障在建机制,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改革的拓展深化。


当前要重点做到两手抓。一手抓医疗联合体建设。一手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有贴近群众、贴近家庭、贴近基层的优势,既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窗口”。一些地方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建设对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和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要优先覆盖老年人、孕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签约服务要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加强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对接,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


要完善签约服务筹资、支付和分配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签约服务的积极性。今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要覆盖85%以上地市,2018年初步搭建起分级诊疗的制度框架。 





2017底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老人看病结算


我们推动全民医保制度从扩面提标向提质增效转变,必须做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这篇大文章。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撬动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医联体建设、药品流通等各项改革。今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全面推行按病种付费,实施的病种不得低于100个,综合医改试点省份要选择1—2个地市全面实施支付方式改革。


要同步推进临床路径管理,确保既控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又保障好服务质量。同时,还要加快完善医保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强化个人参保意识。要实施好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六统一”政策,理顺医保管理机制,鼓励开展设立医保基金管理中心试点。


要加快建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机制,今年底要实现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便群众看病结算。要全面落实商业保险机构承办大病保险,鼓励和支持其参与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推动形成多元化竞争格局。




 加快养老护理、康复等人才建设


随着医养结合、医疗旅游、康复护理、体育健身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亟须培养培训养老护理、康复治疗、心理咨询、体育指导以及食品药品监管、环境治理等“大健康”相关领域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和管理人才。


要加强医教协同,制定实施卫生人才培育培训规划,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全科、儿科、产科、精神科、护理等紧缺人才培养,力争到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含助理)医师数提高到2.5人,每千人口护士数提高到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数提高到2.0人。


要适应健康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康复照顾、心理咨询、健身指导等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训力度,为健康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广大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神,既要苦练内功,提高专业技能,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更要注重医德修养,弘扬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优秀医德医风,自觉珍惜职业价值,塑造行业清风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看好病、服好务




发挥中医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


 中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和在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是具有独特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体系。我国科学家屠呦呦根据中药方剂研究提取了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为造福全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中医药得到更广泛的国际认可。


要建设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实施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健全服务网络,力争到2020年,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

要加强政策扶持,将更多成本合理的中医药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更好发挥中医在预防、治疗和康复中的独特作用。


要传承创新中医药,建立多学科、跨部门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和创新合作平台,加大中医药传承工程实施力度,加强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建立中医古籍数据库和知识库。

要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标准体系,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中医药机理研究,加强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等中医药防治技术和新药研发,力争产出一批类似“青蒿素”的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重大新药产品。要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


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要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文化。

要加快推进中医药“走出去”战略,扩大传统医药领域国际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促进中医药服务于全人类健康。




实施养老健康+,促进新业态、新模式 


要大力发展医药、医疗设备等先进制造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强的医药产业体系。要以创新引领健康产业发展,推动健康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健康行动”,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


相关文章,请参阅(点击阅读):中共中央、国务院连发5政策,预示老年健康+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


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基本之外由市场主导 


必须创新体制机制,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增强创新能力,同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健康供给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加普惠、更有效率的健康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的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在多数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健康产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产业。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已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市场空间广阔,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健康产业。


发展健康产业,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基本、兜底线,非基本的多元化健康需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并强化监管和把关,为群众提供更加多元、安全、高质量的健康产品。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使命。各地各部门要把卫生与健康改革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亲力亲为,加强调研,用创新的思维、扎实的举措、深入的作风,狠抓推动落实,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要鼓励各地探索创新,特别是国家医改综合试点省份要敢闯敢试,当好改革的“探路者”“先锋官”,努力探索推进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大力推动群众性健康运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倾力打造健康中国。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造福于13亿多人口的伟大事业。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奋力进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