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加盟 - 我国医养结合服务供需现状——指导养老机构发展

2022-11-21 09:42:02 homechen 98690

益年养老官网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现在与未来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难题,“养儿防老”观念和居家养老模式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不断受到挑战和冲击。

传统的以日常照料为主要功能的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的需要,医养结合被证实是解决当前我国养老服务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


 1、医养结合服务的需求现状需求数量日益增加

截至 201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约 24 090 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 17.3% ,其中 65 岁及以上人口约 15 831 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 11.4% ,已超过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界定的 7% 标准,说明我国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

老龄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平均期望寿命延长,老年人身体功能下降等因素,增加了老年人群的健康养老需要,预示着我国社会养老服务将面临巨大的需求缺口。


2、需求内容多样性

随着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不同失能程度的老年人对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氏量表( Katz Index )来衡量是否失能,按照功能活动得分项数可以分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和重度失能。

我国老年人群慢性病患病率高且多种慢性病共存现状突出,使得养老过程中长期医疗照护服务的需求量和多样性大大增加。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现状1养老机构供给结构性短缺

据调查显示,上海市一些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因规模大、设施齐、收费低,入住率极高,床位始终处于饱和状态,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部分高配置的养老机构盲目定位高端服务,只针对高收入群体来定位自己的发展,不符合大部分老年群体的消费水平,造成机构入住率偏低,床位闲置的现象。 

普通养老机构只能提供简单的养老服务,无法满足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群;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无法提供细致的生活照料护理服务;需要长期康复服务的老年人为降低风险,长期占据医院床位,浪费了高等医疗资源,导致有更多医疗需要的老年人无法入住;这迫切需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融合来应对“医”“养”资源长期分离的困境。


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内容单一

我国制定的医养结合政策仅限于宏观层面,在具体养老和医疗资格准入、机构规范、行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没有建立起来,缺少医养结合模式相关的制度规范和保障。

虽然一些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响应政策的号召,通过修建养老院和设立医务室来提供医养结合服务,但实际上只是进行了机构与机构之间的“硬结合”,并未真正做到服务与资源的互相融合。


医养结合服务供需失衡原因分析服务价格高,支付能力低

医养结合服务价格高与老年人支付能力低是医养结合服务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与传统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的养老机构相比,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养老机构因更高层次和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导致价格相对较高,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养老金或退休金,根本无法支付高额的养老费用。

因此,真正有需求的患有慢性病、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因为支付能力受限而很难进入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


缺乏对老年人群的需求评估

准确的需求评估是医养结合服务提供的依据,也是规划未满足的服务需求,制定决策、进行资源配置的依据。我国尚未建立养老服务和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评估指标体系,主要表现在 3 个方面:

( 1 )缺乏专业的需求评估机构,如上海、天津、浙江等地制定的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标准,其中需求评估的内容和程序主要是由养老机构自行规定,评估结果具有很大的差异。 

( 2 )缺乏标准化的需求评估工具,据调查发现,许多养老机构缺乏可操作的评估工具,部分养老机构对老年人评估依赖于“目测”,导致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 3 )缺乏专业的需求评估团队,对老年养老服务需求的评估,通常需要具备专业医护技能的人员完成,但是现在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很少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对需求评估知识和工具知之甚少,无法科学地进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


专业医护服务人员短缺

专业养老服务人员短缺是阻碍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尚未建立人才供应政策保障机制,缺乏健全的行业管理法规以及标准的人才培育办法,医养结合服务的人才供给陷入总量不足和流失严重的困境。 

按照基本建设标准,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医务室至少需要 1 名有 5 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执业医师,或者配备 1 名中医类执业医师;最少要有 1 名注册护士,每增加 100 张床位,要增加 1 名注册护士;护理人员的数量与注册护士之比为 1∶2.5 。 

但多数养老机构医护人员比例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只有少数养老机构人员配比相对符合要求。养老服务人员的工资收入低、社会流动性大,老年护理工作难度大、社会认可度低等原因使养老行业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力量参与度低

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是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保障。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服务需要很高的成本,但由于自身发展运营产生的收入较低,不能获得较大的资金支持,很难有效地提供连续性的医养结合服务。

现阶段的医养结合机构既有政府出资公办的,也有民间投资兴办的,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民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更是处于弱势地位,相关配套措施不完善,管理运营补贴没有落到实处,许多民营养老机构自负盈亏,存在着很大的资金压力,提供服务的积极性很低。

 虽然目前将公私合作(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 PPP )模式引入到医养结合服务的发展中,但是由于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规范的准入机制、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社会力量进入医养结合服务领域依然存在很大的障碍。


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对策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十三五”规划指出,面对人口老龄化要“探索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完善老年人养老服务的支付保障机制,推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首先要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立法进程。

韩国于 2008 年建立了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颁布了《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

法》,并且不断完善和发展,至今在保障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长期照护保险制度首要解决的问题是保险基金的筹资与支付,其中多元筹资渠道是保障,应采用政府财政投入、社会救济、公共保险、企业购买和个人支付相结合的筹资形式。

建立长期管理制度应该建立统一的医养结合服务管理标准,理清责任部门的权责分工,避免因主管部门不同而出现管理“盲区”和多重管理的现象。


建立老年人群医养结合需求评估机制

对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的评估可以使其得到合适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使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

 应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失能水平、依赖护理服务的程度和护理服务进行评估,建立统一的失能等级和生活自理能力等级标准。 

美国采用国际居民评估工具照护评估系统对所有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和安全需求评估,并制定照护计划;

德国把照护等级分为“微小、显著、严重、最严重、特别需要” 5 种不同需求度,不同的照护级别对应不同的照护内容及收费标准;

日本介护分级是根据最新的介护认定原则,按照需要程度由低到高分为“需支援 1 、 2 型,需介护 1 、 2 、 3 、 4 、5 型”共 7 个分级,对应相应的介护服务。

建立医养结合评估机制应设立专业的评定委员会,加强培训养老照护评估员,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形成专业的评估报告和服务建议,定期对评估过程及结果进行再评估,不断改进评估工具,完善评估方法。


加强专业医疗护理人员梯队建设

建立人才服务保障政策,提高行业整体待遇水平,设立相应激励机制,加大对医护专业人才的吸引力,增加全科医生、护理人员和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到养老行业中。

增加护理人员的种类,加强专业人员的培训,要鼓励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培养高质量人才,加强老龄医学等相关行业的技术人才培养,在相关院校丰富或增加老龄学科,增强行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多学历水平教育扩充专业人才的培养,分层分类加快养老人才队伍建设;推行养老专业技术类岗位的职业资格考试认证制度,定期审查和考核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保证其服务质量。


加大资金投入,引入社会力量

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资金供应链条,确保资金供应的稳定性、持续性。扩宽医养结合服务发展的筹资渠道,实现多方风险共担,可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社会救助、慈善捐助、公益服务、家庭储蓄等方式获取资金。

 应该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创造公平、高效的市场环境,支持社会资本的独立发展,使其成为医养结合服务市场的主体。制定详细的行业服务标准和机构分类管理办法,增加民营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种类,激发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性和经营能动性。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