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年养老快讯:民非养老企业,站着把钱挣了!

2017-08-21 09:22:14 admin 1106

徐永光这个名字,公益圈外的人鲜有知晓,但说起“希望工程”,却少有人不知,而徐永光正是中国“希望工程”的开创者。

他对社会企业的经营发展有独特的看法,他认为“社会企业就是一门创新的生意,把解决社会问题融入商业,一边做好事,一边赚钱”。

即便是公益属性的社会企业,不分配利润什么都没戏。徐永光觉得,唯有把解决社会问题当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最有效得得到解决。

 

养老民办非企业近5万家 


1.jpg


全国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 36.1 万个, 比上年增长 9.7%。

其中: 科技服务类 1.8 万个, 生态环境类 444 个, 教育类 19.9万个, 卫生类 2.5 万个, 社会服务类 5.4 万个, 文化类 1.8 万个,体育类 1.7 万个, 法律类 617 个, 工商业服务类 3459 个, 宗教类 102 个, 国际及其他涉外组织类 9 个, 其他 2.4 万个。 社会企业类绝大部分是养老民非企业。



全年共查处民办非企业单位违法违纪案件 783 起, 其中取缔非法民办非企业单位 7 起, 行政处罚 776 起。




现实趋利下的无奈选择 


第一,在用地上,只用民非性质的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才能拿到医卫慈善性质的划拨地。

第二,在税费上,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免征企业所得税、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针对社会捐赠,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但这里面相当一部分税费优惠,工商注册营利性机构都享受不到,只有少部分可以减半享受。

第三,针对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从相关民政局的了解,虽然上级提到了所有养老机构都可以拿到这类补贴,但实际情况是没有正式文件下发,还是沿用13年的老文件,只有民非机构才能拿到这部分补贴。

这些优惠和补贴,还只是明面上的,还有很多不是明面上的资源倾斜呢。

你比如说,政府只会选择民非机构购买养老服务,领导参观多选择民非机构,各种评比宣传也会向民非机构倾斜。如果你是工商注册,对不起,政府的这些资源,基本上不会考虑你了。”





 不分配利润什么都没戏


记者:你认为应该如何定义社会问题?一些人认为,如果定义过泛,可以说,商业都是在解决社会问题。

徐永光:实际上,很多商业就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商业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我认为解决社会痛点的企业是社会企业。

我看到厚亮(编者注:宋厚亮,原《中国慈善家》杂志执行主编发的两句话“社会痛点人人有份,社会企业人人需要”,这个还是很精确的。

比如食品安全是大家共同的困扰点,还有养老,当然不能说所有做养老的都是社会企业,高收费的贵族式养老不能说是社企。

解决失能失智老人的刚需,做托底服务的,本来是政府的责任,民间做的,当然是社企。


1-1.jpg


记者:您觉得目前公益项目走向规模化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

徐永光:最大的障碍,一是缺乏利益激励,因为公益是利他行为,个人不能从中谋取物质利益;公益项目即使有需求与复制的空间,想做大“搞不好我自己就踩到陷阱里去了”的顾虑;二是公益个人的色彩比较浓,人不好复制,机构也难以复制;再者,复制需要各种资源支持,财力投入、人力投入、专业资源支持、公信力等等。

记者: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产品、服务实现市场化的基础不同,社会企业、社会投资的发展模式是否也不一样?

徐永光:可能会是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公益直接转型为社企,萎缩公益部分,把商业模式做大,吸引投资;

第二种是市场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商业和公益(民办非企业单位+公司)两个机构同步运行,商业重效率,公益可以兼顾政府购买,提供一些免费的服务;

第三种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对公益项目所提供的服务满意,包括政府、基金会、服务对象等,以服务弱势群体为主导,专业化程度高,因此资源是顺畅的。

通常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保持非营利模式,也可以走规模化道路。

我比较反对的是,现在有些公益性的项目,做得很顺畅以后,就会出现“小富即安”,进一步叫做“养尊处优”,再往上走就是“花拳绣腿”、“浪费资源”。对于这种机构,我觉得需要规模化来“压”它。

好的项目如果不规模化,这是对公益资源、好品牌的浪费。我总结的“社会创新五部曲”,即是公益铺路,商业跟进,产业化扩张,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目标是扩大有效供给,解决社会问题。 

记者:一些人担心商业资本进入公益领域,难以兼顾社会和商业目标。

徐永光:担心商业进来破坏初心,把事情做坏,是对商业基本逻辑的误读。商业只有给服务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得到认可和发展。

所以社会企业一定不要忌讳赚钱,你越赚钱说明你做得越好,给社会提供的福祉越大。而公益恰恰是你说了算,服务对象并无选择权,里面有很多无效的投入。

公益向社企转,不要对它进行道德绑架。社会创新者和科技创新者一样,要确立以创新者为核心的地位。

我给一些小伙伴提的建议就是:转社企的时候,你们不要考虑原来公益是怎么回事,就注册一个有核心业务的私人股权公司。这是本身有公益元素基础的转型,所以利润和股权有多少切给公益你们自己决定。这样有利于建立一个市场的机制,有利于员工激励,也有利于吸引投资。

记者:你觉得为什么你说的这些理念和逻辑,公益圈不少人排斥?

徐永光:我们做公益的就是“情怀很伟大,过程很享受,结果不重要”。对于有效地解决了社会问题的社会企业,某些做公益的人还会质疑“他们动机是什么”。

人家已经把事情做好了,还要来“诛心之论”,在公益行业非常可怕。这样下去,会毁了公益行业。 

记者:你曾经举的很多例子,如城市养老、母婴、有机农业等,是商业性比较明显的,服务弱势群体的项目,也可以市场化吗? 

徐永光:我不认为弱势群体一定不能为自己的利益付费。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贫穷的国家,出现了不少服务对象为穷人、做穷人市场、赚穷人钱的社会企业,有的规模大得惊人。

比如印度,有卖穷人眼镜的,为穷人做心脏病、眼科手术的社会企业;在孟加拉,有尤努斯小贷银行和农村发展委员会(BRAC),在西非肯尼亚,有给数百万孩子提供低成本高质量教育的桥梁国际学校。

很大程度上,这些社会企业补充了政府的公共服务的不足,促进穷人就业,给穷人提供低价的准公共产品、服务,且市场是可持续的。

恰恰是政府没有做到公共服务,公益用免费的模式来做也做不大,不可能让广大穷人都能得到,所以才用商业的手段。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