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加盟 - 突破“机构、社区、居家养老互相分割”的困境,就地养老的5种实践模式解读

2024-04-27 09:26:41 homechen 9881


益年养老官网

摘要:就地养老指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有机结合,是对家庭养老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优势整合。本文以B市的就地养老实践为例,根据社区类型详细介绍了家庭养老型、居家社区养老型、商业机构嵌入型、医养结合嵌入型、三位一体型等多种养老模式,展现了就地养老的具体运行方式和优势特征。

当前养老模式的最大困境就在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架构的顶层设计把居家、社区、机构三者分开论述,这使得在过去的实际工作中,三者大多是相互分割的。而就地养老的概念有助于突破这种困境,减轻家庭和社区的分离倾向,其特点之一就是养老不离家,与之相伴随的两点要求是因地制宜和因人制宜。

第一,社区类型不同则其拥有的养老资源和面临的养老任务也就不同,因而需要因地制宜;第二,老人自身及其家庭状况不同,那么所需的养老服务与适合的养老方式也就不同,因而需要因人制宜。

以下我们以大城市B市的五类就地养老实践为例,探讨中国城市就地养老的多元模式。


-01-

老旧小区:家庭养老型

老旧小区指建设年代久远、建设标准不高但至今仍在使用的居住小区,其功能、设施和服务都不够齐全,不能满足老人正常的养老需求。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待改造的老旧小区达17万个,涉及居民上亿人。

M社区反映的正是大多数老旧小区的就地养老状况。M社区由36栋楼、9座简易楼房及5个平房院组成,属于老旧小区。社区常住户数有3275户,常住人口有9600余人,户籍人口有7800人。其中,大多数居民(约65%)都是原国企的工人,15%为租房户。

60~70岁的老人有1533人,70~80岁的老人有732人,80~90岁的老人有535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59人。其中,60岁以上的外来老人有342人。纯老人家庭有379户,残疾人有170人,精神疾病患者有30多人,劳教帮扶人员有30多人。目前,社区内仅有一间卫生服务站,配置一名医生与护工,可提供理疗、内科等服务,但因人力和设备资源限制而无法提供上门服务。

可见,M社区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老人群体数量庞大、高龄比例和失能比例高,但由于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社区养老资源支持不足,居民既无法承担异地机构养老的费用,也难以在社区范围内获得低价而优质的养老服务,只能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而陷入重重困境。

M社区代表了国内大量尚未建立起就地养老服务体系的社区现状,由于社区支持的缺乏,社会化养老服务难以进入家庭。这些老人与其说是选择了就地养老,不如说是“被困在家中养老”。要扭转这类社区的养老困境,关键在于加强社区服务对家庭养老的支持,为外界资源进入家庭提供渠道和载体。


-02-

从老旧小区到老年友好型社区:居家社区养老型

B社区建设于1992年,也属于老旧小区,原居住地区平行企业退休职工占比70%左右。但是,B社区在2021年创建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该社区共有9栋楼,居民902户,共3293人,60岁以上的老人有939人,其中60~65岁的老人有357人,65岁以上的老人有496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78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7人,有1位103岁的老寿星。

B社区的就地养老模式主要依托于公办民营的社区养老驿站展开。养老驿站是B市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载体,同时又在实践中逐渐转交给专业机构运营,是机构嵌入社区的典型体现。

B社区的养老驿站较为完善,包括老年餐桌、卫生服务中心和家政服务中心等硬件设施及服务资源,以满足老人照料、家政、就餐和就医需求。同时,在养老驿站的链接下,65岁以上的老人与家庭医生进行了签约,享受健康体检、上门康复护理等医疗健康服务。由此,B社区构建了就地养老的“一刻钟服务圈”,使老人不离家、不出区就能满足大多数的养老需求。

B社区养老驿站可提供长期照护和短期托管服务,但主要是针对那些“子女不上班就没钱花,上班老人就没人管”的老人,从而减轻子女照料的负担和雇用保姆的风险,而不是针对那些可以入住高端养老院的老人。

该驿站目前有34个床位,能满足失能、失智、高龄或低收入老人的一站式养老、全方位照料的需求。在收费方面,每月床位费为2800元,餐费为1200元,护理费则为600~3000元(主要视老人失能、失智的情况而定),其中自理的老人1天的服务流程是16项,半自理的是22项,不能自理的是26项。

在护理人员方面,该驿站的护工与失能老人的配比是1∶3,远高于政府规定的1∶6合格线。此外,政府为驿站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优惠政策以降低其运营成本,进而减轻老人的负担。由于政府正好在此地有空闲的地皮,故而将场地免费提供给B社区驿站,基本免除了租金,水电费也按民用收取。

政府还会按照面积、床位数和入住率发放补贴,每个床位1年的补贴在5万元左右,每个老人则是每月补贴600~1200元。养老驿站还会承接政府的上门服务,如家庭适老化改造、保洁、夜间陪护和钟点工等服务,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在实践中,申请上门服务的老人较多,如2021年12月,Q街道的老人申请上门服务有100余次。

总之,B社区主要依托养老驿站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这种实践模式的优点是,让选择居住在家的老人能够在自己熟悉的、亲情化的、社区化的环境中,以较低的经济、社会、时间成本,享受来自政府部门、市场机构、社会组织提供的为老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

进一步而言,居家社区养老型主要依托社区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的各种养老资源,建立“立足社区、服务居家”的综合养老服务体系,在对老人照顾需求进行评估分类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适宜、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

这种以政府为保障、以社区为枢纽,链接家庭养老需求和多元养老服务的居家社区养老,使整个社区就地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深受本社区和周边社区老人的欢迎。而该实践模式的缺点则是,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牵头,以顺利整合基层和民间运营机构等多元主体,则容易演变为前文所述的那种家庭养老型模式。


-03-

中产社区:商业机构嵌入型

X社区属于新型中高档的商品房小区,房屋档次高,社区环境等硬件设施较好。居民共有2900多户,本地60~70岁的老人有322人,70~80岁的老人有105人,80~90岁的老人有24人,90岁以上的老人有3人,纯老年家庭有56户,60岁以上的外来老人有622人。居民构成主要为大学教授、专业技术人员、IT行业的公司管理层以及个体工商业者等。

调查显示,该社区家庭年平均收入为36.8万元,其中20万元至50万元组比例最高,占33.3%,10万元至20万元组占22.7%,50万元及以上组占13.3%,属于典型的中产阶层社区。

相比M社区和B社区,X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能够负担更具专业性的商业养老机构的费用。因此,X社区于2017年引进了专业养老机构,并且提供了1座170平方米的房屋,包括4个房间和1厅1厨,准许其在社区范围内发展市场化、专业化、标准化的养老服务。该机构拥有3名护理人员,每月费用为7000~8000元,初期就有1位78岁的老人入住,后尝试开展居家服务,包括上门护理、供餐以及健康体检等项目。

然而,目前该机构已经暂停运营。从结构因素来说,这主要是因为该社区的家庭赡养能力较强,老人数量又较少,低龄老人占比多,没有需求上的规模效应,因而机构的盈利空间小。同时,该社区外来老人多于本地老人,而这些老人大多是前来照顾子女及其孙辈的,自理能力很强,也无需机构提供养老服务。

但是,这一机构的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老人的服务需求和消费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该社区需要服务的老人数量会增多,老人的消费模式也将日益现代化,届时商业养老机构的盈利空间就有可能上升,引进机构甚至由物业直接拓展养老服务都将成为可行的就地养老模式。

总之,X社区属于机构嵌入式养老,具体指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为理念,通过政府支持和市场竞争在社区内嵌入一个专业化运营的养老机构,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人就地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模式。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机构养老嵌入居家、社区养老中,即将集中化的机构养老分散到社区和家庭中,或是小型化地结合到社区空间中,包括依附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或是虚拟化地结合到家庭场景中,如“虚拟养老院”,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市场性,可以提供老人最需要的服务。但是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一般只能建立在商品房小区或中产社区附近,服务于有一定经济实力和机构养老需求的家庭。


-04-

医院区位社区:医养结合嵌入型

J社区借助临近医院的区位优势,建立了医养结合式养老社区,该机构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共设置床位12000张,根据老人的身体健康状态划分为自理、半自理、非自理入住养护区域,区内设有多种居住环境,养护楼区设置了自理区(家居式养护楼)和半非自理区(宾馆式养护楼),养护中心内部设有医疗站、老年病科,满足一般老人的医疗需求。费用为每月7000元到14000元不等,已实现医保异地结算。

该机构原本以异地集中养老为主,但在医养结合的政策激励下,发挥自身同时拥有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的优势,与当地社区的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进行了对接,为社区内老人尤其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开通就医绿色通道,使他们能够及时就医、就地就医。同时,该机构还为社区内老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基本服务,有效解决老人看病难、护理贵的问题。

总之,医养结合嵌入型的优点在于,其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市场性。医疗卫生机构与基层合作将针对老人的医疗资源嵌入社区和家庭,使其成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一部分,如将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主动结合在一起。其实质在于将经济关系嵌入社会关系,将养老服务的供需交易嵌入共同体的社会信任和情感联系,从而降低养老模式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成本。

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很难由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互助服务提供,但这往往又是老人最需要的服务,因此非常依赖医疗资源在区位分布方面的公平性。


-05-

混合型社区:三位一体型

三位一体型养老指居家-社区-机构一体化融合发展,三者在配比上以需求为导向相互结合、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在统一平台上统筹多种养老资源和设施而建立的综合型就地养老模式,适用于具有综合服务能力和多元需求的社区。

A社区属于混合型社区,包含商品房、公租房和单位房等,常住人口数为2931人,其中外来流动人口有661人,辖区内单位有9个。60~70岁的本地老人有892人,70~80岁的本地老人有136人,80~90岁的本地老人有146人,90岁以上的本地老人有23人,60岁以上的外来老人有389人。

A社区老人及其家庭的情况较为复杂,养老需求和养老观念也较为多元,需要更综合、更多样的养老服务。而在养老资源上,A社区恰好同时拥有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并拥有功能齐全的各种设施,为开展三位一体型的综合性养老服务创造了条件。

其中,养老服务驿站位于A社区内部,设置有5个床位,提供的服务包括日托、短托、家政、助浴、助餐和陪诊等,收费标准为每月4500~10000元。其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包括适老化房间、休闲娱乐设施、医疗康复设施、安全保障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养老照料中心也同样扎根在A小区,占地2000平方米,拥有床位70张,专门照顾失能、半失能老人,并且与周边二、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展开了广泛的合作,同时机构自身也配置了执业医师,从而为社区内的老人提供“养护康健”一体的长期照护服务,包括日间照料、医疗卫生、康复护理、养老助餐、紧急援助、精神慰藉和“喘息服务”等。由于养老驿站和养老照料中心都属于政府公办项目,其服务价格也在合理范围之内。

实际上,A社区就是B市政府提出的“养老服务联合体”的先驱典范。A社区整合式利用辖区内的各类养老资源,统筹布局、合理规划,实现了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的均衡配比,使辖区内的康养医养资源有效结合,强化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对家庭养老的支持功能,打造适老化的社区宜居环境。

该模式的优点是既注重结合居家照顾和社区服务,也注重吸纳机构资源和社会力量,其理念不仅仅是养老服务资源的家庭化和社区化,更是将家庭和社区改造为一个适老化的整体,旨在建立为老服务整合机制,统筹辖区内的养老服务机构(包括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养老家庭照护床位及医疗机构等),为辖区内全体老人打造就近精准养老服务的区域养老模式。

该模式的缺点则是其根本目标难以达到,即创建总体性的适老化社会——从家庭到社区和街道,甚至是整个城市,都将在硬件和软件上被改造为适宜老人生活和安养的环境,但目前我国还很难就社会整体进行适老化改造。


首页
加盟案例
留言咨询
联系